登入會員 重寄密碼 加入會員 简体
香港偶像劇場
   動畫 人氣榜 綜合    動畫
綜合
︙☰
回上一頁
「一個太空冒險的故事,以及對戰爭意識的嚴厲指控」《Ender`s Game》電影版觀後感 迫水未來 2014-01-17 23:45:30
本文將會有劇情透露,還未欣賞過電影及原著的讀者請慎種考慮是否繼續閱讀。

「ここは軍隊じゃないよ。だからキミは兵士でもない。僕はキミに、兵士になんかなって欲しくはない。」
ーーサコミズ・シンゴ隊長からハルザキカナタへ
ウルトラマンメビウスアンデレスホリゾント 怪獣使いの遺産
「這裡不是軍隊喔。所以你也不是士兵。我並不想要你成為什麼士兵。」
--GREW GUYS JAPAN迫水隊長對提案潛入宣稱是為和平而來メイツ星人太空船抹殺之的春咲彼方所說的話
出自朱川湊人所著的超人力霸王Mebius小說版「另一個地平線」中的「怪獸使的遺產」

「一個太空冒險的故事,以及對戰爭意識的嚴厲指控。極力推薦!」--Library Journal對戰爭遊戲原著之評論

「孩子,你做了艱難的選擇。全有或全無。終結他們,或者終結我們。但是上天知道,絕對沒有其他可以辦到的方法。恭喜你,你打敗了他們,一切都結束了。」出自原著




「Ender`s Game(戰爭遊戲)」是我個人從看完原著之後就很想看的電影,不過台灣上映是在12月20日,而剛好我去年的十二月特別忙碌,而且一月一日之後就是期末時間了,而本校的本學期又是在昨天(1/16)才結束。本來有點擔心是不是沒有機會在電影院看到,雖然我個人的首選威秀影城不是下檔了(台北的)就是時間我根本不會想去(新竹的),不過最後還是在京華城的喜滿客看了今天(1/17)中午的戰爭遊戲。另外我上一次在電影院看非日本片也是好幾年前的事了。



雖然說設備並不差,不過畢竟比起威秀還是有一段距離(價錢差了大概二三十塊吧),而且太空梭發射轟隆隆時天花板好像也跟著發出聲響......。


左至右:安德森少校、葛拉夫上校、(主角)安德威金、佩特拉、梅哲、薇倫婷威金

原著作者是Orson Scott Card,原作曾經獲得雨果獎第二名,台灣曾經三度代理出版,分別譯為:「戰爭遊戲」、「致命兒戲」、「戰爭遊戲」。我第一次看(去年五月)的版本是星盒子的「致命兒戲」(我們學校圖書館的),不過據說除了封面封底之外和第一次出版的「戰爭遊戲」沒有差別。天下去年則重新翻譯,並回到「戰爭遊戲」這個書名,如果我沒弄錯的話電影的譯名就是以天下版為準的。

因為雖然我也有入天下版,但是因為我目前手上只有星盒子版,所以以下也些譯名會使用星盒子的譯名,請見諒。

以下的心得是看過原作之後的我對於電影改編的一些想法,當然,如果是先看電影的人或許跟我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畢竟看過了原著就會被原著影響,沒辦法把電影當作純粹獨立的新事物來對待。


國際艦隊--為了抵抗蟲族而設立的國際聯合軍隊

如果先說結論的話,其實電影本身還滿不錯看的(個人對原作的評價是超好看),只是刪除或是簡化了很多原作的內容。畢竟這和片長因素有關,本片不到兩小時,個人認為有點不夠,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按電影的速度來看的話個人是認為可能要兩部曲才能比較完整的表達書中的事物。
只是當然沒辦法這樣。

電影中只保留了主線,以安德的姊姊薇倫婷與彼得為主角的副線「洛克與狄摩西尼斯」完全被刪除。主線部分劇情簡化,很多事件被合併,出場人物減少或是被合併。
設定上也是簡化或是變更,原作中的美蘇冷戰當然不用說被刪除,原本兩次入侵變成只有一次,然後像是國際艦隊的一些布局或是組織或是其他歷史等等當然也都盡可能簡單化,畢竟沒有時間。另外像是原作中安德是六歲被招募,然後過了好幾年的訓練才成為國際艦隊戰鬥指揮官;但是互許是時間考量加上沒辦法請到夠多又夠好的那麼小年紀的演員,電影中不但時間被壓縮,戰鬥學校也是從青少年(大概國小最後幾年或國中入學左右,我猜)作為對象。另外,在原作中戰鬥學校之前並沒有預備學校,不過電影有。


國際艦隊戰鬥學校,電影前期的主要場景

原著中提到了很多議題,電影中並不是每一個都有提到。如果要說電影最要強調的一個主題,我想應該就是「對戰爭/軍人意識的指控」。尤其是對於「如果不徹底摧毀對手他下次就會摧毀你」這種想法的批判。安德一開始在預備學校受到霸凌時的把霸凌者打倒在地之後又踹了他好幾腳,他因此被選中進入戰鬥學校;電影中後一向看不爽安德的邦索找安德單挑時安德把他打到無法再站起來(原著中更暴力),(電影中的)安德因此不想再繼續成為「優秀指揮官」的路途;電影最後安德發現其實根本不是模擬測驗而是實戰自己是滅族殺手而憤怒加羞愧時葛拉夫上校說「為了我們要生存下去所以我們要徹底消滅蟲族」,我想安德聽到這句話時應該是更加痛恨自己吧,雖然說他過去會採取「不只戰勝對方,還要讓他痛苦害怕而永遠不敢進犯我」的策略很大的原因是和因為過於暴力而被國際艦隊排除在清單之外的彼得一同生活(每天被欺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葛拉夫故意孤立他不對他伸出援手,因為「當他指揮艦隊時可沒有人可以依靠」,但是他因為被騙而導致自己成為種族屠殺者而羞憤時葛拉夫卻搬出他自己以前在運用的原則來說服(?稱讚?)他,對安德來說似乎就是在說自己和彼得一樣是一個慘忍暴力的人。

葛拉夫上校刻意製造孤立(比如說把安德塑造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當然其他同學會看不慣這種人)並給予安德許多過分的要求來讓安德保持創意,以成為最優秀的指揮官。不過很可惜的是電影中對於安德和其他戰鬥學校學員間相處的變化描述的不是很足夠(比如說和他同期的新兵團成員一開始把他當朋友,但後來卻把他當成可敬的上司),以致安德的那種被孤立的感覺沒有很出來,而且因為戰鬥學校的戲份被嚴重壓縮(戰鬥學校的部分大概只占電影的一半,可是在原作中是佔了四分之三到五分之四),很多事件不是被合成一個就是忽略掉,於是塑造出來的感覺就好像跟原作中的「大家都敬畏安德」不太一樣,感覺還是有相當的同伴情誼存在。而且還會形成一種各種刁難好像對於安德身心沒有什麼影響(原作中安德想要離開戰鬥學校的主因是受不了那些教官無理的刁難和心理上的虐待),只是讓安德不斷升級的感覺。

另外因為電影中對於安德內心的描述少了不少,所以可能會無法了解安德有時候的一些作為的原因或是內心想法。比如說前面提到的把欺負他的人打倒還不夠要狠狠地讓他通苦讓他害怕得作為,如果只看電影可能會覺得安德真是暴力是不是在享受過程,或是只是很冷血地如此思考之後實行,並且做完之後心裡也有沒有任何愧疚。其實並不然,在原著中安德傷害他人時屢屢提到安德其實並不想那麼做,可是礙於所謂的現實等安德最後還是決定如此行動,但即使如此他事後還是常常悔恨自己會什麼要如此,難道我和彼得一模一樣?(電影中也有提到安德害怕自己成為彼得)等等。另外最後的一場指揮中在原著中安德受不了長期訓練的折磨想要一了百了所以想說胡亂來(尤指直接攻擊母星)自己就會被艦隊放棄而解脫,不過在電影中好像變成這是安德的一種策略。

其實不只安德,其他人的內心想法或是一些戰鬥學校、國際艦隊等人的想法或是做為背後的思維也很多都沒有出來,像是為什麼安德會反其道而行讓最年幼的睡在房間的最前端。






在電影中佩特拉的戲份及重要性都大幅提升,其中很多原本薇倫婷分擔的角色都轉移到佩特拉身上了。在原作中薇倫婷可以說是唯一對安德以平等眼光看待並且給予無限的愛的人,同時也是安德唯一的支柱和最愛。不過在電影中佩特拉也成為了安德的支柱(另外雖然還不到最愛但應該也有愛了,原著中佩特拉對安德就和其他安德指揮之下的小隊長一樣所帶的感情是是尊敬)。電影似乎想塑造出佩特拉和安德之間的兩小無猜的淡淡情愫,像是在佩特拉和安德一起私下練習時總覺得有些粉紅色色彩(讀原作時則完全沒有這種感覺!)、陪在看到邦佐性命垂危而怨恨自己和教官的安德身邊的也是佩特拉、最後安德被葛拉夫打鎮定劑(因為安德那時幾乎可以說是崩潰了)而熟睡時陪在安德身邊的還是佩特拉等等,不過最後還是沒有什麼具體的結果,而且我本來以為(期待)電影會原創負責發射MD裝置(可以視為一種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佩特拉在得知自己最後對蟲族星球發射MD並非模擬而是實戰時會認為自己雙手沾滿了鮮血而和安德互相安慰之類的(不過仔細想想,在那個世界中絕大部分的人在國際艦隊的不斷洗腦之下都將蟲族視為該被消滅殆盡的對象,把他們滅族歡呼都來不及了,而且像是安德也是因為了解了蟲族之後才對他們有特殊的情感),不過顯然只是自己的私心妄想。

電影中薇倫婷被葛拉夫利用勸安德繼續重返訓練的部分,電影比起原作平靜多了(不過電影和原著中安德想要退出的理由也不同),只是原著中每一次薇倫婷邦為葛拉夫推安德一把後都會認為自己背叛了安德覺得自己十分醜陋可恥而自責,可是電影中完全拿掉了!我覺得十分可惜。

前面說到邦佐,老實說我想像中的邦佐應該是高大型的,可是電影中的邦佐好矮!這和他所應該要散發出來的氣質有些不配啊。

另外,在原作中彼得佔有重要地位,彼得的陰影也一直壟罩著安德和薇倫婷。只是電影中彼得來一下下,覺得滿可惜的。



電影對白有直接引用原作中的一些文句,不過因為電影中有些情節被濃縮或是沒有提到,因此電影中使用這些文句時個人是認為可能會有些不知其索然,或是最其他的理解。比如說安德和˙邦佐在浴室之戰開打前安德提到了邦佐的父親,其實原作中有說道邦佐是很在意所謂「家族榮耀」的人,所以很自然可以理解為什麼安德會提到他父親,但是在電影中完全沒說到這一塊,所以這時感覺就有一些突兀了。


戰鬥學校的遊戲室

本作的特效可以說是非常傑出,很漂亮。而無重力的戰鬥室的戰爭遊戲也表現得非常好!令人嘆為觀止。艦隊戰的部分雖然不多但也很精采。另外比較靜態的風景像是外星球的光采和太空梭升空等也做得很棒。其他像是太空梭、國際艦隊的各種制服、車輛、戰鬥遊戲專用衣、各種小道具等等的設計我個人也滿喜歡的。


國際艦隊的侵略艦隊群,國際艦隊的船艦設計老是讓我想到宇宙戰艦大和號系列中地球防衛軍的量產型巡洋艦


電影中也有提到原著中的心智遊戲,不過只有改編其中一小部分。據我所看到的文章顯示原著中的心智遊戲之部分其實是依照現實的心理學研究而寫出來的,只是我對心理學沒有什麼認識,當然不能發表什麼。不過我要說的是,雖然心智遊戲是很重要的關鍵,但即使去掉心智遊戲的部分我還是會給原著極高的評價。

電影中有新增了一個很有趣的點,就是讓梅哲有刺青,而這個刺青是用來和亡者間作情感上的聯繫所用。原著的最後安德成為亡靈代言人,我想電影是想在這裡下伏筆吧,而最後安德也成為了有點類似(但還是不太一樣)的亡靈代言人。另外,在原著中梅哲當英雄時是第二次入侵,那時人類已經組成國際艦隊有太空戰艦了,梅哲是太空艦的艦長(還是一支小分隊的指揮官的樣子),不過在電影中第一次入侵(電影的第二次入侵相當於原著的第三次入侵)時間是設定在不久後的近未來(可以看到F-35閃電二式已經投入實戰),梅哲也變成戰鬥機中隊的指揮官。




對蟲族攻略戰完之後安德和葛拉夫的對話我認為十分值得深思。

首先,安德提到那些戰艦上的人本來可以不用死但我卻讓他們去送死,葛拉夫卻回說:他們的死榮耀整個人類。
為什麼我無法喜歡進擊的巨人?就是因為進擊的巨人中充滿了像是葛拉夫的人,認為在作戰中死去的軍人也好市民也好都是「榮耀全人類」。我無法接受這一點(尤其是市民,軍人至少還有可能是自願的),什麼為了全體犧牲少數的生命是可以被輕易許可的,然後這些被犧牲的生命「死得很光榮」。這種美化死亡、美化戰爭的話,就如同初代超人力霸王中「地球是故鄉」的那句名言一樣:「犧牲者總是如此,只有詞藻是漂亮的」。

再者,當然是對「今天我不消滅他們明天他就會消滅我們」的想法做批判。從古至今,這種想法一直都存在,而且可以說是被很多人視為真理,於是各種戰爭及慘劇永遠不會止息。認為暴力和毀滅是解決事情的最好手段,認為徹底殲滅他人是理所當然的事。如古人類持續抱著這種想法進出太空,那麼將來成為入侵者的恐怕不是外星人而是人類自己。

安德最後和蟲族殘黨的那一個部分應該也可以讓我們學習到面對我們自己認為的敵人我們應該怎麼做才是最好的,是要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壓過別人腦中只有戰勝與擊敗?還是試著站在和對方同等的立場用愛去思考?但是我想很多人還是會堅持葛拉夫路線。

或許有人會認為戰爭遊戲是在描述安德從Boy到Man的「成長」,可是我倒認為是從Human到Soldier的「摧殘」。Solider這個字,可沒有「人」。



其實電影還算是好看啦,雖然濃縮或是刪剪掉不少地方,不過應該還是可以成為好看的故事,而且速度也滿適當的,在想法上議題上雖然比較少但是也有可以令人思考的東西,配樂也滿合適的,而且也是一部我看完之後能夠餘韻留存的作品。只是這一篇我寫的時候一直覺得很卡,而且也覺得寫的不怎麼樣,有些該提的東西好像也沒有說到。如果之後購入DVD之後還有動力的話我個人是想再寫一篇心得,只是看我過去的實例恐怕很難。



「我之所以要去,是因為我比世界上任何人都了解蟲族外星人。如果到那邊去,也許我可以更了解他們。我從他們身上偷走了他們的未來;我只有從他們的過去努力學習,才可以開始理解他們。」
回上一頁   341人說讚 讚一個   關聯: 戰爭遊戲   人氣:4149   回覆:0 *   編輯 關聯 刪除
留 言
暫無留言,歡迎留言.
留言
  • 請勿負面批評網友留言、藝人、長相。
  • 笑臉 笑臉2 YA 爆笑 笑到並軌 羨慕 冷靜 無感 竊喜 臉紅 疑問 冒冷汗 三條線 保密 驚訝 拋媚眼 失落 大哭 迷茫 生氣 敲打指責 睡著 滑稽 親親 慶祝
    貼連結 |

    聯絡我們   hk.dorama.info